学术动态

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学术动态 > 正文

张凡教授团队李旭萍Adv. Mater.: 通过共轭分子骨架同源性构建纳米材料,实现热活化延迟荧光引导的光动力治疗

发布日期:2025-05-08 浏览量:


近日,我校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张凡教授团队李旭萍研究员,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“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-Guided Photodynamic Therapy Through Skeleton-Homologous Nanoparticles: a Rational Material Design for High-Efficient and High-Contrast Theranostics”的研究论文(论文链接:https://advanced.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adma.202500236)。李旭萍研究员,复旦大学朱亮亮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,内蒙古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。

   

本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合理设计的骨架同源纳米颗粒,而不是传统的单组分分子或混合策略,完美展现了高对比度的TRI能力和高效的PDT效果,从而首次实现了体内TRI引导的PDT。该方法的优点如下:

(1) 有机TADF分子和产生活性氧的水溶性光敏剂分子具有骨架同源性,能够最小化相分离,使TADF分子与光敏剂成分稳定组装成生物相容性好的纳米颗粒。此外,该结构设计确保TADF和PDT的激发波长一致(450nm-650nm均可),从而实现了治疗和诊断的同步性。

(2) 该纳米颗粒中的TADF分子存在于颗粒内部,可以避免氧气对TADF发射的淬灭作用,而水溶性光敏剂则形成纳米颗粒的外壳,确保与氧气充分接触源源不断产生活性氧以增强PDT效果。此外,该纳米颗粒的外壳光敏剂成分一方面具有内质网靶向性,从而在细胞器水平上缩短活性氧的传递路径,另一方面可以同时生成多种活性氧(包括羟基自由基、超氧阴离子、单线态氧)。这一设计使肿瘤生长抑制率可以达到90%以上。

(3) 该纳米颗粒表现出的长寿命(40微秒)TADF红光用于时间分辨成像时,在活体成像中其信噪比高达45.25,是同一系统中荧光强度成像的25.42倍。


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、内蒙古大学“骏马计划”、内蒙古青年基金的大力支持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下一条:赵再望教授最新Coord. Chem. Rev.综述:环境催化中的单线态氧:机理、应用与未来趋势

友情链接
化工学院
联系我们

内蒙古大学地址: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

邮编:010021邮箱:WEBMASTER@IMU.EDU.CN

蒙ICP16002391号-1